三無性
【 点击数:】 【字体: 打印文章

(相無性、生無性、勝義無性)

《整理自 淨空法師華嚴席》

    三無性,是相對三自性而說。三自性是說明對一切萬法,應從三方面觀察,才能見到真相。所以任何一法皆具三性。佛為破除眾生執著,說三性後,又說三無性。

    一、相無性:是對「遍計所執性」而說,教我們不要執著有「遍計所執性」,一切法真有、實有的錯誤觀念。「相無性」說明一切現象本是虛妄。

    二、生無性:是對「依他起性」而說。一切法皆是緣聚、緣散。說「生」只是因緣具足而現相,說「滅」只是因緣分散,並非真滅;自性本具萬法。「生無性」,說明「生、滅」皆是虛幻不實的現象,不能執著,無須分別。經云「法爾如是」,自然現象,性德本來如是。

    三、勝義無性:「勝義」就是真實義,也是佛法所說的第一義諦,謂之「勝義」。第一義是自性,純淨純善的性德。第二義是阿賴耶,也就是我們起了念頭。這一念起來就把勝義變成第二義,變成阿賴耶識。所以說「迷唯一念」。

    佛為破眾生情執,善巧方便而說三無性:「假說無性,非性全無」。真的「無」,怎能現相?根本沒有,六祖大師怎會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,本不生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能生萬法」。所以有,有不能執著。說自性本自清淨,不執著本自清淨,一執著就成第二義,非勝義。應知,可以言說,不能執著言說;可以思惟,不能執著思惟。凡夫執著習染非常之重,說有,則著有,真有;說空,則著空。諸佛菩薩、法身大士知道事實真相,真空即是妙有,妙有即是真空,空有不二。

 

《華嚴經疏鈔.三十七卷》云

    其三性即三無性故。故唯識云。

    即依此三性。說彼三無性。初則相無性。次無自然性。

    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。故二種三性不相去離。然法相宗三性即有性。三無性則無性。有無義殊。故彼偈云。
  故佛密意說。一切法無性。
  意云。既言密意。說三無性,則不礙於三有性也。
  若法性宗。此二三性。有無無礙。互奪雙亡。皆悉自在。

【三藏法數.第七十四頁】

﹝出成唯識論 ※註﹞

    一、相無性。謂一切眾生,於世間之相,處處計著,執為實有。佛為除此妄執,說一切法皆無自性,故名相無性。

    二、生無性。謂一切諸法,皆託因緣和合而生,本無自性,故名生無性。

    三、勝義無性。謂前相無性、生無性,因破眾生妄執之情,假說無性;非性全無,是故佛說勝義無性者,謂真如勝義之性,遠離遍計妄執之性,故名勝義無性。

    ※註:《成唯識論》,一名《淨唯識論》,共十卷,護法等菩薩所造,內容是解釋世親菩薩所著的《唯識三十論》(頌),屬集注性質的書。唐玄奘法師於顯慶四年(659)纂譯,窺基法師筆受。為瑜伽一宗的精要。

【法相辭典.第一六八頁】

    如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中說。

    《顯揚 ※註》十六卷四頁云:

    論曰:如是三種自性,當知由三無自性。故說三無性。

    一、相無性。謂遍計所執自性。由此自性,體相無故。

    二、生無性。謂依他起自性。由此自性,緣力所生,非自然生故。

    三、勝義無性。謂圓成實自性。由此自性,體是勝義;又是諸法無性故。

    ※註:《顯揚聖教論》凡二十卷。是印度無著菩薩所造,唐代玄奘法師翻譯。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。屬法相宗十一論之一,取瑜伽師地論的樞要而成。